关 于 感 冒
----读《阴阳一调百病消》有感
江门市人民检察院公诉科 谷俊仙
一直以来我都很困惑,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到底如何正确区分,为何有时明明是明显的风寒感冒却有风热感冒的症状,如咽喉痛等,有的中医或中医书说咽喉痛也要分风寒和风热,但按照风寒感冒的方法去治疗由于受寒而引起的咽喉痛时却没有效果,甚至病情加重,何解?这种严格区分风寒与风热的方法到底是否科学,我一直不得其解。直到最近,读了《阴阳一调百病消》这本书,我才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书中作者的想法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风寒和风热不是感冒的不同类别,而是感冒的不同阶段。
人在感冒之初寒邪只是侵犯到人体的表面,此时人体的症状往往是体表发冷、流清鼻涕、打喷嚏等,此时若给予足够的关注,很简单的方法就能将感冒拒之体外,有时甚至一杯热水都管用。因为身体本来是由阴和阳两种能量来控制的,现在阴寒的能量开始变得强大,它想要独自控制身体,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温热的东西来增加体内阳的能量,使阴阳重新归于平衡。通常,用大葱的根部也就是葱白,切一下,加几片生姜,在水里稍微熬一下喝下去。葱白和生姜都是温热的食物,它们进入身体之后,会增加体内阳的能量,阳的能量充足后,身体就会发热出汗,将寒邪逼出体外。应该注意的是,熬这种汤时一开锅就好,不要久熬,因为在这个阶段寒气只停留在体表,属于肺经,肺经有寒应该宣,即向外扩散,而轻的东西容易扩散,比如空气。葱白和生姜轻轻一煮,气味轻清,进入身体之后,就将肺上的寒邪吹掉了,若熬的时间长了,药效就会绕过肺经进入身体的中焦了。用古代名医吴鞠通的话说是“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入中焦矣。”
由于寒邪侵入体表的阶段很短,半天或几个小时就过去了,人们对它的关注度并不高,也往往没有能够及时地进行处理,结果导致寒邪继续深入,以致于入里化热,引起了痰黄、咽喉痛、发烧等热的症状。由于风寒与风热的严格区分理论,很多人此时仍按照风寒感冒的方法,用温热的药物去治疗,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没效果还好,有时甚至会火上浇油,病越治越重。其实,在这个阶段,内热已经上升为身体的主要矛盾,表寒已经退到了次要矛盾的地位,此时我们应该用清内热的思路来治疗。一个简单的药物组合是双黄连口服液,内容是双花(金银花的别称)、黄苓、连翘,简称双黄连。如果病情比较严重,作者也推荐了一个治疗的基本方子:双花十克、连翘十五克、防风六克、前胡三克、白僵蚕(对缓解咽喉疼痛效果很好)十克(捣)、公英十克、地丁十克、射干六克、苏叶(解表寒)六克(苏叶要熬好其他药关火时再放,泡十分钟就可以)。如果咳嗽且痰黄可以加上浙贝母、枇杷叶各十克。这个方子是解外寒同时清内热的思路,是由医圣张仲景的麻杏石甘汤的思路变化而来,孕妇忌服。
其实我们现在受“感冒不用治,七天自然好”的观念影响很深,看看自己,再看看周围的人,但凡重视感冒时,早已是咽喉肿痛、咳嗽连连了,你如果问问,你前两天有没有经过体表发冷、打喷嚏、流清鼻涕的阶段,他往往会说,有啊,哎,反正都是感冒,熬吧,七天就好了。殊不知,我们可以让身体少受几天罪的,而这只需我们对身体发出的感冒讯号稍稍重视一下,在体表发寒的阶段熬点葱白姜水或者姜糖水(姜水熬好后放些红糖,二者均为温热发汗之物)。如果实在没有在意这个感冒的最初阶段,在刚一感觉喉咙不适时,也可以熬点金银花水或冰糖梨水(先将梨水熬开锅,再放入冰糖两三分钟即可)来清内热,这是我自己的生活经验。
最后由衷地祝愿各位同事都健康快乐!
版权所有:广东省江门市人民检察院
地址: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篁庄大道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