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杂感
综合指导科 王 腾
读书活动开始之初,心里乐观地认为一年之内至少读两本书,写两篇读后感是何等轻而易举的事,但现在想要完成功课时才蓦然发现,参加工作十年,“读”、“感”二字已离自己渐行渐远,就像日出后的晨雾,不知不觉慢慢消散,只留下些许模糊的记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多年没有对镜的人才会惊讶于自己容颜的悄然改变,正如我现在,陡然想俯身拾起一、两篇读后感却发现自己已难以弯下腰来,有道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人具备的技能就像家禽的翅膀,长期不用岂有不退化之理?
记得小时候,城市的日子漫长,节目单调,除了偶尔和小伙伴做一些刀枪棍棒、哼哼哈嘿的游戏之外,所喜所伴唯手中一书而已,寒暑假期作业的日记、周记十有八九是用读后感充数,虽然初时读的多是《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天方夜谭》之类,但日有所思,学有所求,倒也收获颇丰:智力有所开发,见识得以增长;是非有所判断,善恶得以识辨;恻隐有所滋养,常识得以丰富;作文有所提高,功课得以交差;爹妈不至于操心,光阴不至于蹉跎……好处不胜枚举。随着童年渐逝,学业日紧,ABC令人朝诵夕省,不敢懈怠;xyz令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这样一个以成败论英雄,分数决定命运的年代,只能任凭自己卷入千军万马之中,熙熙攘攘地涌上独木桥你争我挤。十年寒窗,高可等身的教科辅导书压得自己大气难喘,闲暇时光越来越少,课外读物已由日用品渐渐变成一种奢侈品,在学校看生怕被老师发现,不然会被没收充公且不受理上诉,在家里看不想被家长发现,不然会被斥为不务正业,所有与课程无关的书籍不得不鬼鬼祟祟地看,仿佛贾府里的宝玉读《西厢记》,文革中的青年读《少年维特之烦恼》,书拿到手无不一目十行,囫囵吞枣,完全不顾《论语》中我们敬爱的“子”曰的第一句就是教导我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读后立即又埋首课本题海,读后之感也就只得一鳞半爪,不甚了了。虽然语文考试也有不少议论文,但大都是针对只言片语或一个事件进行一板一眼的规范作文,提笔便写,考过便忘。及至大学,颇有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欢快,仿佛挣脱枷锁,打开牢笼一般,再也不愿囿于课本的束缚,一任兴趣揽书阅读。杂学旁收,不问体裁若何;兼容并蓄,管他正版盗版,仿佛孙悟空进了蟠桃园,虽是博观约取,却无论如何做不到熟读精思,以致学问没有精进,知识没有底蕴,理论没有深厚,思想没有升华。正如朱熹在《训学斋规》中所说“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工作以后,翻开了人生新的一页,这才发现自己相当于一张白纸,工作中所需要用到的线索初查、审讯突破、取证搜查、查阅账册、汇报案件、讯问笔录和法律文书制作等各种知识技能全要从头学起,甚至还要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广东话。而这一切再没有一个学校提供系统专门的教习培训,实践就是最大的课堂,在日复一日的繁忙工作中不断学习提高。为求做好本职工作,加强业务能力,所翻之“书”竟然主要是法条规则,其次是案卷、文件、讲话、与自身业务有关的论文、报告等;所撰之文(除日常公文之外)也是一切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如办案策略、工作方法、案例分析、查办各类系统、领域案件、窝案串案的经验做法等强调实用性而不十分要求理论功底的调研文章,对自身理论水平和知识结构广度、深度的锤炼还是较弱。由于工作中已多案牍之劳形,下班后又闻丝竹之乱耳,更是难以坚韧不拔心无旁骛地捧着先哲今贤的鸿篇伟著苦心孤诣。读书对我而言与其说是求学,不如说是消遣;与其说是潜心修为,不如说是放松心情;与其说是寻找启迪,不如说是换换脑筋。爱书的人视书籍为忠实的朋友、良好的导师、可爱的伴侣和幽婉的安慰者,而我虽然也陆陆续续买了一些书,但基本上是浅尝则止,不求甚解,还没来得及总结提炼、体会吸收便高束庋藏,“素蟫灰丝,时蒙卷轴”,实在是暴殄天物啊。
痛定思痛,自当痛改前非。现全党、全国、全省、全市皆全面开展全民读书活动,将刻苦学习、敏行勤思、完善自我、提升境界、建设学习型政党、构建学习型社会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我院在活动中没有让干警闭门造车,而是专门开辟“读书专栏”,给干警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良好平台,使大家都能在此展示学识、发表见的、推荐好书、探求真理、分享心得、交流成果、开阔眼界、增强思辩,在激励中互相启发,在探讨中共同进步,相信会为促进干警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建设学习型检察机关发挥不可低估的作用。有这样浓厚的学习氛围,由不得自己再不好学勤思、精益求精了。因此,自认为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努力,争取有所进益。
首先是读。第一要培养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每个人的阅读都是从兴趣开始,也能从自己心仪的读物中获得乐趣、意趣和理趣,只是每个人的阅读的偏好不同。如果提不起任何兴趣,学习将变得枯燥乏味,令人昏昏欲睡。但是人的兴趣毕竟是有限的,有的人喜欢诗词歌赋,有的人喜欢杂文小说,有的人喜欢哲学经济,有的人喜欢科技历史……如果一味纵容自己凭已有的兴趣阅读,不去培养对其他门类书籍的兴趣,对其视而不见,弃之如敝屐,那就会像一个患有偏食症的儿童难以获得强健的体魄,太多的一窍不通会令自己知识体系不够优化、思维方式不够发散、视野角度不够开阔、技术能力不够多面、处理问题不够老练。因此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必须广为涉猎、博采众长才能使自己由蒙昧的人进化为聪明的人,由聪明的人进化为有智慧的人。第二要遵循正确的方法系统学习。知识是无限的,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无论怎样发愤图强、悬梁刺股也无法把自己想读的、需要读的书全部读完,即使全部读完也难以全部理解、全部掌握,因此必须有所选择、有所取舍,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习近平同志曾明确指出,应该是要努力令自己“提高思想水平、增强工作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精神境界”,“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收到最佳的读书效果”。同时要系统的学习,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强塞硬记,也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一曝十寒,而是应该按照计划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学习进程,运用科学的统筹方法合理安排时间,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而不断地完善、巩固、充实、提高。第三要广泛接触社会,善读“无字书”。反贪部门是一个特殊的部门,对社会的接触面可以很窄,也可以很广。说它窄,那是因为反贪部门毕竟属机关单位的内设机构,如果每天只能“宅”在办公室埋头苦干、坐井观天,那么与外界的接触自然很少;说它广,那是因为腐败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职务犯罪案件会涉及到各个系统、各个单位、各个部门,如自我参加反贪工作以来,市院反贪局已连续查办了金融保险、医药卫生、建筑工程、公路交通、环保水利等十余个系统、领域的案件就是最好的证明。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从书本上学习这些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流程,更要善于在与相关专业、知情人士的沟通探讨中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寻找漏洞,从而有助于开拓发掘案源、打开案件的突破口、找出发案的主要环节、把握案件的特点规律、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等。让自己多点接触外界,融入社会,广交益友可以避免由于读死书、死读书而成为一个皓首穷经的书蠹或一个人云亦云的迂生,通过对社会的各种现象、热点问题进行观察思考并与他人开展交流、对话、论辩、哪怕是闲聊应该都会对自己培养外向性格、增强敏锐触角、提高思维能力、直接获取知识大有裨益。
其次是感。感是什么?感是感觉、感受、感动、感悟,也可以是好感、反感、同感、灵感,其实就是因为有所思索、有所触动、有所启迪,引起了自己心灵的共鸣和思想的碰撞,从而学为我所有,学为我所用。强调读后有感或边读边感,其实就是要求学思结合,而不是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接受、简单堆砌。子又曰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思结合、有感而发的重要性。有人可能会问,“我在主动看书、学习的过程中,学识难道不会像养料一样润物无声、自然而然地流入我的细胞、溶入我的血液,转化为我自己的学问吗?难道非要写出读后感才能有所收获、有所增进吗?不是有一句谚语讲得好,获取的财富可能会被人偷走,但学到的知识不会被人偷走吗?”他这样说其实是忽略了一个神偷的存在,这个神偷就是岁月。人脑不是电脑,人在学习过程中哪怕当时的确有所领悟、有所收获、有所吸收、有所储存,但学到的东西随着岁月的流逝不可能总是那么铭心刻骨、愈久弥新,比如现在给我做一张一般难度的中学生的数理化试卷我可能连30分(给自己一点面子没有再说低一点)也拿不到,即使曾经上课十年,做题八千,更何况你现在的学习只是捧着一本书来通读呢?因此,在读书过程中,无论是读有字书还是无字书,写一下读后感,至少有三大好处:
一是可以深刻掌握,举一反三。罗曼.罗兰说过,“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人们是在读书中发现自己,联想自己,检查自己,提升自己。”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如有不理解、不同意、不相信的,则及时发问、及时求证,无意间又多找了几本相关联的书来读,通过分析思考,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加深理解,系统掌握,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
二是可以增强交流,取长补短。韩愈有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陶渊明也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因此,大家可以将自己的所感所思所得形成文字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批评指正、启发新的思路,从而印证自己的不足之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是很好吗?为此,建议政治处将“读书专栏”改为论坛式,大家发表的文章允许别人跟帖讨论、各抒己见,从而形成欣欣向荣的学习氛围。
三是可以温故知新,增加乐趣。据说有的作家为了锻炼写作能力和恒心毅力,强迫自己每天即使没有创作也必须至少写个千儿八百字,不拘什么内容,只求笔耕不辍。我不是作家,更不是思想家,如果要我每天都写点什么,那很容易会像某些明星博客一样,一本生活流水账。但将自己读书过程中产生的感想、感悟及时记录下来那还是做得到的。自己写的东西,就像犯罪分子作案后会下意识地再次潜到犯罪现场去转悠一样,比较有兴趣看多几遍。也许每次看,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产生新的视角、灵感和体会。而且,若干年后再朝花夕拾,对自己以前或独到、或肤浅、或偏颇、或正确、或精彩、或小儿科的感悟、观点、文笔,或惊讶、或自得、或惭愧、或好笑一番……不亦乐乎?
版权所有:广东省江门市人民检察院
地址: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篁庄大道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