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规则》读后感
办公室 黄飞燕
《潜规则》这本书是我在广州日报的连载上看到也它的截选片段而买下的一本书。它的文学性不是很强,甚至还带了些口语性的词句,可从它我看到了中国几千年以来形成的官场的一些的灰色规则。以史为鉴,当我们已经走在社会主义这条康庄大道上的今天,潜规则是否已经随着封建社会的消失而消失了呢?
一、内容简介。
潜规则这个词现在已在各行各业被广泛使用。实际上,这是一个十年前创造的新词,发明这个词的人就是本书的作者吴思,他也因此荣获了“潜规则概念之父”的桂冠。所谓“潜规则”,指的是潜藏在明文规定背后没有明说、却又支配社会事务运行的规矩。《潜规则》一书主要由作者的十三篇随笔汇编而成,以明清历史为主要解读对象,叙述了历史上值得人们思考的大大小小的众多案例,对潜规则阴影下皇帝、官员、百姓的不同处境与抉择,潜规则盛行的社会土壤,以及潜规则何时会萎缩等都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书中重点分析了中国传统社会存在的“淘汰清官”现象,作者认为,大多数贪官之所以成为贪官,非其所愿也,制度使然。一是正式的俸禄制度不合理。据说明朝官员的正式工资是历史上最低的,县令每月折合成人民币只有一千多元,而且没有福利,没有公费医疗,没有退休金,当清官简直就是违背经济规律。据书中考证,历史上被认为是正派廉洁的许多人,如林则徐,也遵循当时“礼尚往来”的种种官场“潜规则”。二是皇帝经常会出台一些恶政,比如为了盖宫殿而向老百姓加税等;三是正式规则“软懒散”;四是信息不畅。受当时的技术条件制约,老百姓和皇帝之间隔着七道信息关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导致皇帝经常受蒙蔽,对贪官处罚不力;五是不合理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等等。书中认为,潜规则现象产生、盛行于我国的封建社会,但它一时还难以消失,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才能最后根除潜规则。
二、感悟
《潜规则》一书写的是古代的官场潜规则,以历史观照现实,不可否认,在当今社会,类似的潜规则也以封建遗毒或不正之风的形式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看完该书感触有三点。
1、杜绝“潜规则”,就要让老实人不吃亏。所谓老实人,就是不懂潜规则的人。他们往往视事业和工作为第一要务,不善做虚功、拉关系、搞奉迎。比如,书中叙述的海瑞就是这样一个老实人。这位遇事爱较真、不贪污不受贿,也不接受任何“灰色收入”的清官处处受排挤,虽然最后曾担任吏部侍郎,但去世之后却连丧葬费都凑不齐。书中论述,中国历史上之所以少清官,清官之所以经常遭遇被淘汰的命运,正是官场“潜规则”发挥效应的结果。“老实人”吃亏就在于不懂官场的“潜规则”。组织部被称为干部的娘家,就要引导干部独善其身,不按“潜规则”做事,努力树立“不让老实人吃亏”的用人导向。
2、杜绝“潜规则”,就要规范干部任用初始提名。从历史上看,官场的潜规则的盛行,与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特别是提名权的设置有关。书中介绍了明朝官员人事安排的几种方式。有一条途径叫做保举。当时规定京官五品以上和州县正官以上,都有权保举官员,按当时的潜规则,被保举者为了升迁需花的这笔推荐费大概相当于一户自耕农二十年的收入。由于请托盛行,万历年间吏部尚书孙丕扬为了防止走后门,曾发明了我们现在看来有点可笑的掣签法,即职位安排由抽签决定。我们现在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与封建皇权专制制度下的官员选拔,当然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的一系列规定已经较好地堵塞了“暗箱操作”的通道。然而,在干部选拔机制的实际运行中,也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使正常的组织程序流于形式的情况。对此,就要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组织部门职能作用,进一步规范干部任用初始提名权。明确提名程序,严格提名条件,健全后备干部队伍管理制度、推荐提名工作责任追究制等配套制度,不断建立和完善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
3、杜绝潜规则,就要不断完善“显规则”。《潜规则》一书形象地向我们描绘了中国千年来的政治制度和官场体制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潜规则”与“显规则”的反复博弈、此消彼长的历史。书中告诉我们,潜规则和显规则可以相互转换。在一个健全的社会,只有建立一种均衡的博弈,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要改良、打破不利的潜规则,转化合理的潜规则,了解事实上存在的良好的不成文惯例,包括历史上的优良传统形成的惯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良好的惯例,使得所制定的制度和规则能够得到良好的潜规则的支撑,增强其实效性。同时,要适应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新形势,积极研究和制定处理各种关系事务所必须遵循的规则和规范,把制度和规则具体化、细化,尽量减少不良的潜规则的形成空间。总之,只有在全社会大张旗鼓地提倡规则意识,坚决反对“潜规则”意识,才能最后根除潜规则。
版权所有:广东省江门市人民检察院
地址: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篁庄大道100号